“2024知乎发现大会”举办,周源:做AI时代可信赖的社区
那么,能够做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吗?答案是,非常不容易。
二是后退到贸易保护中去,或者削弱新兴国家的经济。最后,经济问题最终将会升级为政治问题,由政治或军事手段得以解决,甚至不惜采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最后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世界秩序是大国强权体系,它代表大国的利益并服务于他们。对于中国来讲,美国的冷战思维和现实主义进攻战略也成为其和平崛起的主要外部威胁。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资本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对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模型和全球经济结构,以及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全球财富的分布。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曾写到,衰退中的大国有三种战略可选择,一最激烈的做法是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排除新兴国家的经济挑战和军事威胁。所以国家逻辑决定了国家行为的自私和非利他性,决定了国家关系的对抗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本性,这一本性导致国家间的互不信任以及成为国家之间冲突和战争爆发的根源。
一方面国家逻辑决定国家利益和安全依然是决定国家行为的首要准则,另一方面市场逻辑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扁平,世界正在经历从以国家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深刻变化,人类正在走向一个没有政治边境的世界。进入21世纪,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矛盾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效益和国家雄心将是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推动力,并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有了过去良好的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前的惨痛教训,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依然平稳发展,显然是可能的。
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公民社会日益发展,市场社会越来越成熟,都将给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比如日本此次处理核电站事故出现了很多状况,而中国处理汶川大地震等灾难,却得心应手。这可以在宏观相对过热的情况下,以及在经济波动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从而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条件。比如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沿海地区发展势头很好的地方,往往是资源缺乏的省份,但山西等资源富裕地区,其经济发展的势头却比不上缺少资源的沿海省份。中国政府监管能力很强,但面对大企业,地方政府往往监管乏力,而面对小企业,政府进行大面积监管,往往力不从心。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也有人认为,中国过去依靠投入型增长,在高储蓄率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赤字财政,也可以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高速增长。但在未来,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刺激政策往往导致通货膨胀,而紧缩政策则往往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并使得经济增速下降。中国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找到任何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其原因。政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改革以及经济改革,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由于农民工长期外出,已经越来越适应城市化生活,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功能也日益减弱,其结果是未来高速增长越来越不能依靠宏观扩张,而不得不依赖微观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成长30年,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为基础,结果是,今后中国不得不在修复环境方面付出巨大的成本,从而阻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悲观派认为,中国目前情况不错,但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如腐败、贫富不均、环境内在的社会不稳定等。在政治上,中国政治制度基本面依然会保持稳定和活力,随着基层民主,公民参与的发展,随着法治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依然有着稳定和富有活力的政治基础。
未来二三十年平稳发展显然是可能的我认为,在未来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依然会持续平稳发展。因此,在宏观层面,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将下降。
很多企业,尤其是牛奶业等市场对产品质量非常敏感的产业,即使有很高的增长速度,但一旦面临质量信任危机,该产业就会一蹶不振,只能重新开始。可以预料,随着政府治道变革的深入,政企关系,政社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也将日益改善,建立相互良性互动的关系。
但随着这一代人的逐步老化,新一代缺乏高储蓄的动力,导致中国经济从投入为主进入消费为主。资源富裕的地方,可以是收入很高的国家,但并不一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红利,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存在,但并没有导致富裕。就像香港,新加坡和迪拜那样,只要实行市场经济政策,就会有迅速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什么奇迹。就悲观派来说,这些人其实对中国一直持有悲观的态度。中国法治不健全,法官腐败,吃了被告吃原告,很多产权纠纷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存在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的隐患。有的还甚至认为,中国会马上崩溃。
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设市场经济,就会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在就业方面,农村作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在经济增长时期,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在经济增速相对减缓的时期,劳动力可以回到农村。
在笔者看来,乐观派过于乐观了。这些分析,有些很有道理,但有些并不一定有道理。
过去三十年,中国奇迹的取得,是政治家,公务员,企业家,各类专家,以及每一个中国人辛苦努力的结果。尤其是,中国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政府信息公开,将会有重大的变化,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持续深化,政府职能将继续转变,政府运作将越来越高效。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走向城市改革,从价格改革开始,深入到产权改革,从经济改革到社会管理,宏观经济保持稳定,政治上强调稳定,这些都是中国自己的道路,但要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发达国家学习的榜样,却是太夸张了。发达国家很多都进入了老龄社会,但经济发展与人口年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有活力得多。
当然,挑战依然是存在的。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国内经济增长依靠的是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高储蓄率,支撑了中国高速增长。
在未来,中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俄罗斯,还因为资源富裕,而使得整个经济呈现去工业化的趋势。
他们打心里疑问,中国能走多远呢?会不会进入发展的陷阱呢?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人口红利因素,今后中国人口日益老龄化,人口红利空间消失,中国奇迹将不再继续。进入 毛寿龙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奇迹 。
随着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源市场压力越来越大,这势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由于这些原因,这些人主张,中国经济即将面临瓶颈时期,陷入发展的陷阱,从而无法自拔。中国政治缺乏民主,公民无法参与。实际上,发达国家并不都是资源富裕国家。
在未来,全球化条件下的和平与发展,也是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乐观派认为,中国的奇迹必将进行下去,而且还认为,中国目前的一切,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学习的模板,甚至还是发达国家的救星。
中国能走多远的不同主张不过,也有很多人不是这么思考的。在地方,如果一把手很能干,当地经济就发展的很好,如果一把手不能干,尸位素餐,当地经济就会滑坡。
由于中国本身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依靠内涵式发展,空间有限。中国奇迹发生后,很多人来探索其发生的原因